國務院國資委設央企去產能時間表,3年出清345家僵尸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決定中央企業要用兩年時間壓減10%左右的過剩產能,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345戶大中型僵尸企業的市場出清。
記者日前從國資委獲悉,國資委決定中央企業要用兩年時間壓減10%左右的過剩產能,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345戶大中型僵尸企業的市場出清。這表明,圍繞央企的供給側改革正在提速。
記者同時獲悉,作為國企改革重點,國資委已經對下一步化解央企過剩產能進行了部署,將在涉及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實施試點,并建立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要求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企業進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
"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促進國有資本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優勢產業集聚,加快國有經濟戰略調整步伐。"
一位權威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任務已經落實到相關行業的央企,第一階段主要還是集中在鋼鐵、煤炭行業,企業正在擬訂方案并上報,爭取今年實現既定目標,央企壓減鋼鐵產能719萬噸,壓減煤炭產能3182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家正在通過組建鋼鐵、煤炭等行業資產平臺公司進行資產的優化重組,加快落實去產能,按照國資委計劃,將最終實現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煤電一體化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而其他涉鋼、涉煤企業原則上退出鋼鐵、煤炭行業。
"國有企業大多處于傳統重工業行業,企業扭虧增盈、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任務繁重,一些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活力不夠,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
一位央企負責人對記者說,以鋼鐵行業為例,據了解,盡管近十年來國家對鋼鐵業產能過剩頻頻調控,但是收效甚微。
而以火電行業為例,煤炭去產能影響超預期,中國火電行業的成本恐上升超千億
雖然今年上半年煤炭去產能未能完成"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但煤炭減產帶來的煤價的上漲,已超出了市場預期。受此影響最大的,則是火電企業。在火電成本中,煤炭占了一半以上。
考慮到今年下半年,煤炭去產能的力度和速度都將會加大,有分析稱,火電廠的盈利空間將受到更嚴重的挑戰。如果按照煤價漲至500元/噸,并維持在高位,粗略計算,中國火電行業成本或將增加千億元人民幣。
據上周最新數據,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BSPI)已漲至476元/噸,較年初的371元/噸上漲了105元/噸,累計漲幅達28.3%。截至目前為止,BSPI已連續九期上漲,繼續刷新年內最高紀錄。煤價的上漲,使很多煤企的日子也好過了起來。
多家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已發布中報和中報業績預告顯示,部分煤企已開始盈利。其中,2015年上半年虧損9.56億元的中煤能源(601898)已扭虧為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億元。
不過,在部分煤企笑逐顏開之際,火電企業開始眉頭緊蹙。
華東地區一火電廠總經理對記者表示,在火電企業的所有成本中,煤炭成本約占一半以上,煤價的上漲對火電廠的成本有著很大的影響。目前,對于發電小時數少的電廠來說,估計已出現虧損了;發電小時數多的電廠還能接受。
秦皇島煤炭網分析稱,目前"一煤難求"、"船等煤"等現象依舊嚴重。同時,環渤海港口煤炭庫存水平繼續保持在相對低位,沿海六大電廠庫存也持續下降,庫存水平創2013年以來新低,階段性的需求高峰暫時還在持續。
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對記者稱,目前煤價上漲的速度超出市場預期,這一方面與去產能的力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今年夏季過熱等有關。如今,秋季即將來臨,需求端電煤的使用量將會有所放緩。不過,下半年還有全年62%的去產能任務需要完成,這使得供應側會繼續相對緊張。這對煤價下半年的走勢又將會起到提振的作用,而這無疑也會使火電廠雪上加霜。
2015年,中國約有18.4億噸的煤炭用于發電,煤炭價格每噸漲10元,對發電企業而言,就會增加180億元的成本。
而到目前為止,BSPI較年初已上漲103元/噸,據業內人士預計,預計今年年末BSPI將會超過500元/噸。業內人士同時也表示,如果去產能政策繼續嚴格執行的話。預計今后1-2年,煤價還將會有50-100元/噸的回升,屆時,單單燃料這塊火電企業成本就將增加1000-2000億元。
而對于煤價上漲過快的問題,相關部門人士稱,雖然政策方面,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推進煤炭產能的決心不變;但近期煤價較快上漲,國家相關部門已召集幾大煤炭企業開會研究,若煤價漲幅過大,或庫存過低的話,將會釋放部分產能來平抑價格波動。
集中審批、管控競爭的方式已難以抑制產能過剩
只不過,"集中審批、管控競爭的方式已難以抑制產能過剩。"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目前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往往是國企,同時也是地方政府財政支柱企業,涉及當地財政收入、就業、經濟穩定等。同時,現在過剩的產能已不僅僅是落后產能,還包括結構性無序發展產生的大量先進的產能,這些都是目前供給側改革要根本解決的關鍵問題。
據了解,6月29日,國資委曾召開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工作會議,組織推進有關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和開展特困企業專項治理工作。
近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建立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機制。會議同時提出要多措并舉,確保完成今年化解過剩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的硬目標。
7月26日召開的全國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會上要求,各地要倒排任務量、倒排時間表,確保11月底基本完成任務,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有企業要發揮表率作用,與此同時召開的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現場經驗交流會也提出,將落后產能、僵尸企業以及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方面不達標的產能作為退出重點。
實際上,去產能已經開始提速
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全國累計退出的煤炭產能已達全年目標的38%,7月一個月完成了全年目標的9%,去產能明顯正在加速。根據工信部的數據:
上半年鋼鐵去產能的量達到1300多萬噸,是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
全國17個地區和有關中央企業已全面啟動煤礦關閉退出工作,共退出產能7227萬噸,為全年目標任務量2.5億噸的29%,這意味著下半年將要完成全年任務的70%左右。
兼并重組,轉型升級
記者從多方了解到,各有關省市區和國資委已經制定并報送煤炭、鋼鐵化解產能過剩責任書,其中對于下一步化解產能過剩的具體任務目標和措施等進行了細化,提出了具體時間表。
從操作路徑來看,地方大多把去產能的重點放在推動兼并重組、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上,鼓勵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并且給予資金、稅收、信貸等政策支持。
"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業又是重中之重。"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記者,在供給側發力,從根本上和整體上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無疑是步入深水區后的國企改革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也是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的應有之義和必由路徑。
不少專家認為,未來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是否實現了過剩產能的有效化解、過高杠桿的明顯抑制、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顯著提高,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味做大規模,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是貫穿國企改革的一個主線和靈魂。
招商證券分析師指出,鋼鐵、煤炭企業去產能的過程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好時機。在資本市場上,可以通過并購重組來完成產能出清,預計下半年鋼鐵、煤炭類國企改革進程也將明顯提速。
原標題:【關注】3年出清345家僵尸企業,全面去產能繞不開火電行業